近年来,欧美市场上涌现了一批快速奔跑的新品牌。它们集中于美妆、服装、配饰、生活杂货、花艺、家居等领域,由于主打“直接面向消费者”(Direct to costumer),因此被统称为D2C品牌。
虽然大多D2C品牌都由线上业务起家,但它们并不是单纯的“电商”,电商只是它们缩短与消费者的距离的重要渠道。一方面,它们在业务壮大之后往往会开出实体店,通过“线上线下两手抓”、提供全方位的宣传渠道和体验渠道来触达更多人群,另一方面,它们身上具有比普通的B2C电商更复杂的涵义。
“直接面向消费者”不仅意味着砍掉经销商等中间环节、压缩成本,因此可以提供更加具有性价比的商品, 而且,它还意味着制造商同时承担零售商的职能,能够经由线上销售收集到海量的消费数据,从而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响应。更为贴近消费者,是D2C的最大优势所在。
家居生活用品店铺中具有一定规模的佼佼者,但很容易发现,它们从产品设计到图片风格都存在大量雷同,就连产品定价也相差无几。在从产品到宣传全方位同质化的情况下,所积累的十几万甚至几百万粉丝不可能存在太大的品牌忠诚度,复购的产生或许是由于消费惯性,或许只是由于一两块钱差价,等到消费者找到更低的价格就会很快转向其他店铺。
相比欧美D2C家居品牌贩卖生活方式从而帮助消费者建立品牌忠诚度的定位而言,这些店铺似乎纯粹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存在的:虽然产品外观算得上精致、图片也拍得很唯美,但品牌通过产品传达的生活方式乃至文化却相当贫瘠,看得多了终究千篇一律、索然无味。
同质化店铺突围的路径,只有时不时打打价格战。败者伤敌八百自损一千,而对胜者而言,既然走“重制造、轻品牌”的路线、生产与市场主流大同小异的商品也能赚到钱,在设计、营销方面进行创新的动力就变得非常微弱。长此以往,自然没有具有认知度的品牌从中突围。
在电商和工厂共同描绘的蓝图中,新品牌能够在电商的流量倾斜、数据支持之下被成功孵化,人们产生购物需求时,会首先想到品牌而不是平台。但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是,依托于电商的工厂虽然销售额方面可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,但是品牌影响力仍然甚微,距离发展到去平台标签的地步还有很长一段路程。
反观家居领域,情况却似乎复杂了许多。目前尚未有成规模的本土家居D2C品牌,而且从根本上而言,国内的家居D2C需要面临与欧美完全不同的环境。
国内还尚未成长出具有认知度的家居D2C品牌。所以家居品牌要依托电商,还是自立门户?
在欧美,大部分D2C家居品牌自建官网进行销售,但中国人很少有在品牌官网购物的习惯,相比之下,大型电商拥有流量,成为家居行业中小型工厂依托的平台。
国内产能已经供过于求,在外贸遇阻、产能过剩以及电商平台的倒逼的背景下,电商依托国内“强制造、弱品牌”的供应链,利用手握的流量,直接连接工厂和消费者、消除中间环节,这一模式正在被消费者广泛接受。
对于工厂而言,驱动它们与平台合作的动力,自然是平台许诺的流量资源。但工厂品牌往往知名度较低,消费者愿意为其买单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平台的背书,因此工厂从设计到定价都往往受平台掣肘。
在目前的电商扶持工厂的模式下,工厂能卖出产品,但对于大部分工厂而言,认知度难以形成。
而自立门户、走线上与线下融合的路线,关注设计和原创,似乎更容易从千千万万的同质化品牌中脱颖而出。